桂林廉政教育基地,室內布展面積1443㎡(一樓展廳面積494㎡;二樓展廳面積433㎡;三樓展廳面積428㎡);桂林市廉政教育基地將成為桂林市黨員干部黨風教育基地、黨史學習中心,及面向大眾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桂林市廉政教育基地的四個維度(展館主線)
歷史深度——文化自信
全球廣度——制度自信
時代高度——道路自信
桂林角度——城市自信
序廳
序廳是整館的名片,亦是觀眾對展館的第一印象。
設計利用空間兩個立柱,書寫對聯“丹桂抒廉意、儒林傳清風”為展示開場。頂部以LED彩幕展開一副淡雅清新的水墨畫,與館名墻前開滿蓮花的清秀水景相互呼應,營造出一種清雅、正氣的展廳氛圍。主題墻上連綿起伏、若隱若現的桂林山峰,在水池中形成倒映影像,以“山清水正”寓意“風清氣正”,彰顯出桂林以及桂林人性格中的”清正、直率、堅韌、自信“。
詩意廉鄉&廉韻悠長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自古以來,桂林水的清、山的正成為人們廉潔正直的精神家園和靈魂寄托。我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采擷各個歷史時期的閃光人物,以他們的詩文描繪出一派詩意廉鄉的風采;我們選取顏延之、戎昱、陳繼昌、吳邁等歷朝歷代名臣、廉吏的詩文以及實物著作等,傳達出桂林一脈相承的廉潔文化。
廉潔印記
自古以來,桂林水的清、山的正成為人們廉潔正直的精神家園和靈魂寄托。接下來的廉潔印記展區,我們利用浮雕、影片等手段,將“靈渠”、“百年清官村”等桂林廉潔文化地標梳理成一個個清晰的廉潔印記,標注在觀眾的眼中、心中。
群星璀璨·千秋稱頌——步步生蓮&廉潔大道
桂林的清風廉韻孕育出一大批璀璨的廉潔名人,千秋萬世為世人稱頌。包拯“前世”—周謂、理學鼻祖—周敦頤、愛憎分明—梅摯、寵辱不驚—張孝祥……等人物或生長在這里、或曾停留在這里,但依然將自己的清廉人生書寫在這片土地上,匯聚成一條清廉為政的光明大道,指引著后人的方向。
當觀眾徐徐走過雕塑長廊,動感地投裝置將在觀眾腳下綻放出一朵朵盛開的蓮花,象征著清廉人生的光榮。
時代強音
正氣、豐富的展區內,通過圖文詳細展現出“八項規定“、糾正”四種作風”、推進“三嚴三實”、”群眾路線“、”兩個責任“、、“忠誠是第一位的要求”……等思想的結晶,它們不僅是制度建設的新發展,亦是堅守信仰,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最強音!
警鐘長鳴-感應式藝術裝置
展區中央,一個斜扣的巨型銅鐘不時發出沉重的鳴響。當觀眾走近鐘的內部,會看到投影營造的“風暴眼“將許許多多貪官的名字卷入風暴的中心,直至消失。藝術化的表現手段,帶給觀眾強烈的內心震撼。
創意展項-“不要邁出第一步”
四周墻面上,觀眾將看到“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下、在“老虎蒼蠅一起打”的戰略指引下、貪官污吏無所遁形,他們身敗名裂的結局已不可重來。觀眾在警醒之余,內心受到巨大的觸動,進而產生“不敢腐”的強烈震懾作用。對于腐敗案例教育點的深度挖掘,不僅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也讓案件真正成為政策的發聲筒。
照鏡正身-情感體驗空間
繞過一面墻,觀眾來到一個三面圍合式的空間內,兩側墻面展出貪腐贓物,而正面墻面則寫滿倒置的文字,當觀眾轉身,即看到身后是一面頂天立地的鏡子,在鏡子中,文字變成正面,觀眾看到自己,也辨認出文字內容—“為政之道、腐亡廉興”、“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為民、務實、清廉”等。獨特的創意展區,用一種無聲的方式,傳遞著深刻的涵義。
人生是否能重來-劇場化演繹體驗空間
繼續向前,觀眾來到一個圍合式的展區。一個巨大的生命時鐘懸掛在頂部,刻度代表著一個人的一生。隨著指針的走動,墻面的投影將展現出一名黨員的腐化墮落史——“少年入隊“—”青年入黨“—”中年得到提拔“—”逐漸腐化墮落“—”走向身敗名裂“,當時針走到最后一個階段,頂部的投影在地面上打出一行大字:”人生是否能重來?“,隨之表針開始逆時針轉動,觀眾在投影畫面上看到腐化官員一步步回到從前,直至回到一位面對國旗行少先隊禮的少年臉上。劇場化演繹的方式,提醒觀眾一個現實的答案: ”電影可以倒帶,但人生卻不能重來!“
貪廉一念間、榮辱兩世界—心理置換對比空間
案例區的盡頭,在算好人生七筆賬對面,觀眾將看到一面鐵籠,抽象的城市窗口漸次亮起,通過巧妙地心理置換,鮮明而強烈地告誡人們,一念之間的貪腐不僅危害國家、也會對人生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革命紀念館不僅是存放革命文物的場所,更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其設計需以 “歷史真實性” 為根基,以 “情感共鳴” 為核心,通過空間布局、展陳手法、技術融合,將抽象的革命歷史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場景,引導參觀者在沉浸式體驗中回望歷史、感悟精神,讓紅色記憶真正扎根人心。

設計方案以《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方案設計結合陳列大綱內容,運用多種陳展手段,充分展示大量的館藏珍貴文物和圖片資料,避免圖板加展品的單一陳展形式。

海之浩渺,夢之無垠。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文明的淵藪,更是連接全球的藍色紐帶。中華民族的航海史詩綿延千年,熠熠生輝。2000多年前,指南針的發明,為人類跨洋越海的壯舉點亮明燈;620年前,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鐫刻下不朽的東方印記。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帆影幢幢,到近代民族海運業的艱難起步,再到現代航海事業的蓬勃發展,航海精神始終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

團隊為領克在西班牙打造的第一家俱樂部,是在新興品牌的背景下展開的項目。他們以為新一代尋找可持續生活方式的體驗為出發點,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創新的選擇。

青年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在長沙求學期間,他完成人生的兩個轉變:一是由學生到教師再到職業革命家;二是由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到初步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知識份子再到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橘洲沿革展一以印象人畫,以精神人詩,從橘洲的形成、發展到消沉再到現在的繁華,成為湖南建設兩型社會的新亮點!

古建筑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傳承好傳統街區、古建筑,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加強考古研究,提高古建文物保護水平,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后人,激勵我們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宏大版圖中,校史館宛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承載著學校發展的深厚底蘊,銘刻著師生們的共同記憶,傳承著獨特的校園精神。隨著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科技浪潮洶涌澎湃,人們對文化體驗的追求日益提升,信可威認為,校史館展廳的未來,應該完成從傳統到創新的跨越,邁向無限可能的新未來。

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鐵道兵第二師,最早歷史可以追溯到組建于1940年的冀魯邊區回民大隊,部隊時期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對越自衛還擊作戰,3次出國作戰的“光輝履歷”不僅在國內同級單位屈指可數,更成為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開路先鋒精神的集中體現。

陽城煤電思政教育展廳,既是傳承行業精神的 “精神堡壘”,也是傳播紅色文化的 “紅色陣地”。其設計巧妙融合煤電行業的鮮明特質與思政教育的深刻內涵,通過沉浸式體驗場景的營造與創新展示手法的運用,讓每一位參觀者在回溯煤電產業從起步到騰飛的發展歷程中,于光影流轉間觸摸行業脈搏,于互動體驗中感悟初心使命,在潛移默化中領會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與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