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華瑰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從未斷流,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在數萬年的傳承發展歷程中,陶瓷展現了中華民族精益求精的造物觀、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懷、天人合一的審美思想,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傳承有序的陶瓷造物史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特征。一部陶瓷造物史也是中華文明發展史的縮影和體現,最能揭示中華文明的綿長雋永。從兩萬多年的江西萬年仙人洞陶器到兩千多年前的瓷器,中國不僅是最早燒制陶器的國家,也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武漢博物館
萬象隨陶鈞——館藏古代陶瓷藝術展
“六符既昭晰,萬象隨陶鈞”,唐代詩人權德輿筆下的詩句,如今成為解碼千年陶瓷文明的密鑰。武漢博物館 “萬象隨陶鈞 —— 館藏古代陶瓷藝術展”,正以 700 平方米的展陳空間、160 米的展線長度,將 380 余件(套)館藏陶瓷精品鋪展成一幅流動的文明長卷。
“陶鈞” 二字藏著雙重深意:它是匠人手中旋轉瓷土的轉輪,更是古人眼中宇宙造化的隱喻。古人相信天地如窯,萬物經火候與釉汁的 “窯變” 而生;今日展廳里,那些曾被泥土封存、被火舌重塑的瓷骨,在光影流轉中完成 “二度開窯”—— 山川紋路在青瓷上蜿蜒,花鳥意趣在彩瓷間躍動,人情歲序都凝結成釉色里的時光印記。
展覽以 “泥火交融 —— 陶之始”“隨時物華 —— 陶之臻”“若采自然 —— 瓷之釉”“巧藝天工 —— 瓷之彩” 四個單元,串聯起兩萬余年的陶瓷發展史。從先民手捏的粗糙陶坯,到商代原始瓷器的初見端倪;從東漢青瓷奠定的技術根基,到唐代 “南青北白” 的雙峰并峙、三彩釉陶的異域風情;從宋代名窯競勝的雅致風骨,到元代青花瓷驚艷世界的鈷料光澤;再到明清瓷器融實用與藝術于一體的巔峰之境,每一件展品都是 “火與土之歌” 的生動注腳。
武漢博物館萬余件陶瓷藏品,是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活態檔案。此次展覽擷取精品,讓那些別致造型、獨特釉色與精湛工藝,在觀者眼前流淌出獨樹一幟的藝術韻致。“匠人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當您步入展廳,便是與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共赴這場陶風瓷韻里的藝術盛宴。
陶瓷藝術展文化價值意韻
陶鈞運巧,萬象生輝。此展以“萬象隨陶鈞”為魂,匯千年古瓷之精粹,于窯火淬煉中凝練出中華文明之深美閎約。陶鈞者,天工開物之器也,既喻造化之妙手,亦藏人文之精魄。展陳器物皆為歷代匠作之翹楚,每一器皆承歲月之重,載文明之痕,如詩如畫,如韻如律。
青瓷如冰似玉,釉色流轉間可見古人對自然之觀照;白瓷皎潔勝雪,素胎暗紋處暗藏天地之玄機。唐三彩之斑斕,恰似盛唐氣象之瑰麗絢爛;宋瓷之雅逸,更顯兩宋文人之清逸超然。釉下彩繪,筆走龍蛇,山水人物皆成天籟;窯變釉色,幻化無窮,霞蔚云蒸盡顯造化之奇。每一器物皆非獨存之物,而是文化基因之載體,承載著禮樂教化之傳統、農耕文明之智慧、士人情懷之高標。
陶鈞之妙,在于化腐朽為神奇。黏土經火而涅槃,素胎因釉而煥彩,恰如文明經磨礪而升華。古瓷之裂痕非殘缺,乃時光之筆觸;窯變之色彩非偶然,乃造化之詩篇。此中既有“大巧若拙”的哲思,亦有“天人合一”的境界。匠人執守初心,以泥為箋,以火為墨,書寫著中華文明之永恒篇章。
此展不僅為器物之陳列,更乃文化之對話。觀者駐足于青瓷蓮瓣碗前,可感“出淤泥而不染”之品格;凝視定窯孩兒枕,能悟“返璞歸真”之真意。瓷器上的冰裂紋,恰似歷史長河中濺起的浪花,每一道裂痕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釉色中的天青,宛如雨過天晴后的蒼穹,將天地之美凝于方寸之間。
萬象隨陶鈞,陶鈞亦隨萬象。此展以器啟智,以美潤心,讓觀者在釉彩流轉間觸摸文明之脈動,于器型變遷中感悟時代之精神。它不僅展現了古代陶瓷工藝之巔,更揭示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之奧秘——在傳承中創新,于守正中突破。此等文化價值,恰如古瓷經火后愈發溫潤,隨歲月流逝而愈顯珍貴,終成民族記憶中永不褪色的瑰寶,在時光長卷上鐫刻下永恒的東方神韻。

歷史的長河在山西博物院緩緩流淌,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變局——春秋時期的晉與秦”展覽盛大啟幕。此次展覽匯聚了山西博物院攜手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16家頂級文博單位的智慧與力量,共同呈現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206組珍貴文物,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傳承者,它們靜靜地訴說著東周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晉國與秦國之間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有一條公路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自駕愛好者,那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景觀大道”的318國道。為了致敬這條傳奇之路,雅安交建集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川藏公路通車70周年和總書記提出傳承弘揚“兩路”精神10周年之際,精心打造了318公路文化體驗館。這不僅是一個公路文化主題場館,更是一個自駕川藏線的沉浸式綜合體驗空間,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深刻感受到318國道的壯麗與魅力。

八幡屋磯五郎于1736年創立于長野,是一家創造了“信州特產首推七味”印象的老字號企業。和歌山八幡屋磯五郎零售Lab展覽以創新零售空間為主題,融合文化與科技元素,打造一個沉浸式購物和體驗環境。該展覽聚焦于日常生活與藝術的交融,通過精心設計的展區,展示未來零售模式的核心概念。入口處采用流線型結構和柔和燈光,引導訪客進入一個多層互動區域,首先是中央展示臺,利用投影映射技術呈現商品故事,強調產品與文化背景的關聯,讓觀眾感受到零售的藝術性。

儒學,即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在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經后世的尊崇、傳承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體系成為我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家思想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壽文化,這一蘊含深厚歷史底蘊與人文情懷的文化現象,自其誕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它體現了人們對長壽的向往與追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壽縣,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壽文化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與傳承,成為壽縣歷史文化的瑰寶。

進入展館,觀眾首先進入前廳部分。前廳是功能區的一部分和參觀的準備區。前廳兩側均勻分布山川水墨畫,與古井貢酒產品蘊含的清新淡雅之風相得益彰,使觀眾對古井貢酒的產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參觀觀眾向右進入展館進行參觀。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是兩部性質完全不同的作品,前者是嚴謹的歷史著作,后者是文學化的歷史小說。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久久為功,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帶動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