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位于南雄市中心區西部,湞江北岸,緊鄰省文物保護單位正南門、宋代古橋水西橋,以及在建的廣東第一條商業廊橋,北側和東側為住宅。交通便利,文化氛圍濃厚。
本項目主要展示南雄的紅色革命歷史,時間跨度從國民大革命時期跨越至抗日戰爭時期。是南雄首次集中展現當地紅色革命歷史,項目面積7029平方。
1、空間設計策略:
突破以往的常規展覽語法,讓場館成為全景空間劇場。形象生動地還原歷史,再現紅色南雄的壯闊史詩,呈現震撼心靈的洗禮。空間內部展示主概念“火炬”呼應外部建筑概念“火種”。象征黨旗的火炬--化作“子夜’的火種初燃--在“破曉”時刻點亮星火燎原--在“濃霧”中存留火種--乘抗日“風暴”燃起遍地烽火--最終升華為星火永恒。
2、空間規劃策略:
本次展覽共劃分為六大部分:序廳、水口戰役全景體驗館、第一部分:大革命時期的南雄、第二部分:工農紅軍在南雄、第三部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第四部1937-1945.南雄抗日。在參觀的動線上利用建筑的特點我們考慮了不同人群需要作出相應的參觀流線分析。在第二部分的開始處與第三部分的結尾處通過放映區相連接,讓展覽的流線更加多變,但對參觀的引導仍然并然有序。
3、空間設計分析:
序廳延續了建筑序列語言中的“火種”概念,空間佇立的體塊勾勒出連綿起伏的大庾嶺山脈,革命先輩正是依托南雄紅土地上的莽莽群山,在黨的領導下高舉紅色旗幟,如同火種向中心匯聚成革命火炬,它承載著南雄24年不滅的革命星火,每顆火種上的時間刻度,深深烙印著紅色南雄歷史的記憶。紅色火炬傳遞,紅色記憶不滅,紅色精神永恒。
4、黨組織的建立
南雄黨組織建立的背景是在國民大革命時期,軍閥混戰,外敵侵辱,民不聊生。南雄愛國志士爭相奔走,吶喊革命??臻g設計采用黑暗的光影氛圍,沉重的壓迫體塊,象征黑暗、壓抑的時代背景,黑暗之中又裂出一條縫,照見圖文展板展示黨組織的建立情況。觀眾進入,如同一腳踏進那個黑暗時代,在壓抑絕望之中又能感受到一股紅色暗流涌動,仿佛即將顛覆這子夜的黑暗。
5、深入群眾,組織群眾
半場景還原的形式展示南雄“溯溪農民協會成立”的場景,把文物展示進歷史場景。通過歷史漫畫,體會到當時南雄人民受壓迫剝削的疾苦;展示“廣東省農民協會會員證”“農民自衛軍用過的武器”和革命宣傳標語等,從紅色文物、紅色標語感受人民反抗壓迫的決心。
6、南雄暴動
黨旗第一次公開化地豎立在南雄大地上。雕塑還原紅旗豎立的時刻,紅旗象征火種初燃,點亮子夜。一曲《暴動歌》,發出革命的吶喊,喚起沉睡的人民。暴動首夜,天下大雪,設計藝術燈光天幕定格大雪下落的瞬間,演繹歷史事件中的戲劇性色彩。
7、朱毛一進南雄.會師黃埠嶺
南雄的革命道路經歷了一段很長的黑暗曲折,終于隨著朱毛紅軍轉戰入南雄迎來了革命曙光。朱毛紅軍轉戰入南雄,借用天光設計,撒下破曉的第一道曙光,照亮人粵第一戰的地幕沙盤??臻g為之一亮,寓意南雄革命進人新篇章。兩面墻向前沖突、收縮,“朱毛會師黃埠嶺”油畫橫空出世,把空間情緒推至高潮!
8、攻占南雄縣城
紅軍攻占南雄縣城,群像式展現人民為紅軍籌款籌糧、連夜趕制軍服1000余套的動人場景,展現人民創造的勞動奇跡,表現深厚的軍民魚水情,傳遞歷史的溫度。紅色標語隨處可見,借用紅色符號加深空間隱喻,還原時代特色。
9、成為中央蘇區縣
還原毛澤東在大榕樹下講話的情景,毛主席曾說,“南雄人民有革命的好傳統,南雄人喜歡吃辣椒,吃了辣椒就容易激動,一激動就要造反,反動派最害怕我們這些吃辣椒的人。”場景植人南雄辣椒元素,再現這一生動的歷史細節。一幅中央蘇區電子地圖在旁佇立,敘述南雄成為中央蘇區縣的重要歷史,表現南雄紅色革命是在黨中央領導下的重要地位。
10、戰刀·軍魂
芒飛向上空,點亮漫天繁星。漫天星光下,一把戰刀佇立。一道演繹狀態結束,光影漸暗,廝殺聲遠去,戰場升起無數光神圣的光芒撒下,刀光依然凜凜。星光象征在水口戰役中犧牲的2000余紅軍將士,戰刀代表戰士的軍魂。將軍戰刀猶在,英雄軍魂長存。水口戰役CAVE沉浸式全景體驗展項的塑,集還原/景仰/洗禮/對話于一體,構成展館的核心亮點空間。
通過對時代楷模主題的凝練,展示尕布龍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純潔的白色和共產黨人的本色奠定了序廳的基調。尕布龍同志的雕像靜靜地佇立在黨旗前凝望著草原。極致的空間設計,詮釋出他崇高理想信念,一生求索,為人民服務!
團隊為領克在西班牙打造的第一家俱樂部,是在新興品牌的背景下展開的項目。他們以為新一代尋找可持續生活方式的體驗為出發點,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創新的選擇。
當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通過 AI 修復技術重現色彩,當三星堆的青銅神樹借助 3D 打印技術實現 “數字復現”,當觀眾戴上 VR 眼鏡 “走進” 虛擬的元上都遺址 —— 智慧博物館正以科技為筆,重新書寫文物保護與傳承的敘事方式。科技不僅為文物筑起更堅固的 “防護盾”,更打破時空界限,讓千年文明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立足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聚焦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挖掘歷史細節,突顯關鍵人物,全面生動準確地展現中共三大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貢獻。
上海博物館東館,以常設展覽為核心,精心策劃了一系列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歷史脈絡清晰且引人入勝的展覽。展覽不僅全面覆蓋了中國古代藝術的通史陳列,還特別突出了海派與江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互動體驗等四大特色主題。東館開放多個精彩展廳,包括: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中國歷代璽印篆刻館、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古代陶瓷館、中國歷代貨幣館、陶瓷與中外交流專題館、以及“詩心造物——江南工藝的世界”館和考古上海館。其中,“中國古代青銅館”作為東館的璀璨明珠,享譽海內外。該館以青銅工藝的發展史為線索,巧妙劃分為萌生期至復古期的七大板塊,全面展示了從公元前18世紀夏晚期至公元19世紀中葉清中期,長達3600年歷史的500余件精選青銅器展品。這些展品不僅彰顯了不同時期青銅工藝的獨特風貌,更共同描繪了中國青銅藝術的輝煌篇章,讓觀眾在欣賞中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山東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志博物館,成立于1954年,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1899號。
橫塘鎮,一個承載著豐富歷史與文化底蘊的江南水鄉,自清乾隆年間黃姓人家遷此居住以來,便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勤勞智慧的人民,書寫了一部部生動的歷史篇章。如今,這座小鎮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為了更好地銘記歷史,傳承文化,橫塘鎮特設鄉村博物館——鎮史館,以生動、詳實的展覽,向世人展示這片土地上的滄桑巨變。
廣安市博物館新館于2023年底榮耀落成,這座集文化、藝術與科技于一體的現代化博物館,以其宏大的規模和豐富的內涵,迅速成為廣安市的文化新地標。新館建筑面積達117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占據了4000平方米,這一數據不僅彰顯了博物館對于展覽空間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其對于文化傳承與展示的深思熟慮和合理規劃。
“世界航海五百年:15-19世紀航海文物特展”以中國收藏文物展示世界航海進程,以中國視角解讀世界航海故事。 展覽用涉及五大洲二十余國的300 余件/套館藏世界航海文物,從科技、歷史、戰爭、貿易和藝術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通過航海所連接的世界,講述航海、貿易和戰爭相互交織的五百年航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