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早春,黃河咽喉岸畔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德州黃河文化展廳內卻已涌動起“文化”的春潮。經過改造提升的黃河文化展廳,已然煥新呈現在我們眼前,那條承載德州治黃記憶的“紅心一號”吸泥船,承載著前輩們的智慧和“紅心一號”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劈波斬浪向我們駛來,在新時代講述著新的敘事。
改造升級 文化展廳煥發新生
德州黃河文化展廳始建于2019年,近年來廣泛接待了系統內外各級單位和高校等社會各界群體觀摩參觀。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德州治黃事業取得了新成效新發展,文化展廳提升改造工作提上了日程。
經過深入挖掘歷史資料、精心設計改造方案,又歷經數次施工現場對接,對布局和展示內容均進行了優化調整。改造后的展廳,分為序廳、正廳和尾廳三個部分,其中正廳又細分為安瀾黃河、奮斗黃河和幸福黃河三個展區,每個展區都通過精心設計的展板和多媒體設備,生動地展現了德州治黃事業的光輝歷程及發展新成效。從防汛防凌、堤防建設到引黃供水、依法治河,展廳內容全面而深入,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親歷那段波瀾壯闊的治黃歲月。
科技賦能 展示手段創新多樣展廳充分運用了數字化、智能化等現代科技,展示了數字孿生和智慧水利等科技治河手段,使傳統黃河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讓觀眾在感受黃河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能領略到現代科技的力量。展廳內,通過高清大屏幕、VR體驗設備、互動觸摸屏等先進設備,觀眾可以沉浸式的聆聽治黃文化故事,了解黃河治理的艱辛歷程,以及德州治黃事業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展廳還打造了在線“文化地圖”,讓觀眾可以隨時隨地了解黃河文化,實現了文化的活態傳承。傳統治黃技藝非遺體驗項目的融入,使得參觀者在欣賞黃河文化的同時,也能借助VR科技手段,身臨其境地模擬體驗傳統搶險技術,深刻感受傳統治黃技藝的魅力。這種寓教于樂的展示方式,不僅增強了參觀者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也進一步弘揚了黃河文化。
攜手發力 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近年來,德州市充分利用黃河、大運河在德州匯聚的獨特區位優勢,實施“兩河牽手”工程。齊河河務局積極融入其中,將文化展廳打造為兩河牽手數字展示項目,成為“兩河牽手”工程文化廊道重要節點之一。該展廳搭建了兩河牽手齊河段云展館,將黃河齊河段的優秀傳統文化、黃河治理技藝,黃河旅游資源與數字技術融合,讓黃河文化“活”起來,“走”出去。
隨著展廳的煥新亮相,相信將有更多的人走進這里,了解黃河文化,感受治黃精神。這座展廳將成為展示黃河文化的重要窗口,特別是“紅心一號”精神的展示,必將激發參觀者的奮斗精神,為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貢獻新的力量。
近年來,齊河河務局緊緊圍繞“建陣地、亮品牌、重傳承、促發展”文化工作思路,積極推動治黃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加強陣地建設,積極爭取地方資金支持,全力整合現有資源,相繼建設完善“紅心一號”文化廣場、黃河第一驛站(馬集)、法治文化廣場、傳統治黃技藝教育展示基地等主題文化廣場,大力推動水工程與水文化深度融合;持續提升文化軟實力,編排《紅心一號》舞臺劇及情景劇,開展“紅心一號”文化傳承日、傳承周活動;聯合地方相關部門編寫《講好黃河故事口述史》書籍,加強“紅心”講解員隊伍建設,切實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積蓄力量。
文化綻放成新韻,黃河故事譜新篇。齊河河務局將充分發揮文化展廳、“紅心一號”文化廣場等文化陣地作用,通過舉辦各類文化宣傳觀摩活動、開展文化研學等方式,進一步擦亮治黃文化名片,講好齊河治黃故事,為齊河治黃事業高質量發展凝聚精神力量。
在福建博物院的廣闊展廳內,一場穿越時空的壯麗史詩正悄然上演,它引領著每一位踏入這片神圣領域的訪客,深入探索福建古代文明的璀璨與輝煌。這便是“福建古代文明之光——福建博物院基本陳列”,一個匯聚了數十萬年歷史精華,以文物為筆,以時間為軸,精心勾勒出的福建古代文明長卷。
上海博物館東館,以常設展覽為核心,精心策劃了一系列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歷史脈絡清晰且引人入勝的展覽。展覽不僅全面覆蓋了中國古代藝術的通史陳列,還特別突出了海派與江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互動體驗等四大特色主題。東館開放多個精彩展廳,包括: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中國歷代璽印篆刻館、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古代陶瓷館、中國歷代貨幣館、陶瓷與中外交流專題館、以及“詩心造物——江南工藝的世界”館和考古上海館。其中,“中國古代青銅館”作為東館的璀璨明珠,享譽海內外。該館以青銅工藝的發展史為線索,巧妙劃分為萌生期至復古期的七大板塊,全面展示了從公元前18世紀夏晚期至公元19世紀中葉清中期,長達3600年歷史的500余件精選青銅器展品。這些展品不僅彰顯了不同時期青銅工藝的獨特風貌,更共同描繪了中國青銅藝術的輝煌篇章,讓觀眾在欣賞中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設計方案以《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方案設計結合陳列大綱內容,運用多種陳展手段,充分展示大量的館藏珍貴文物和圖片資料,避免圖板加展品的單一陳展形式。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立足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聚焦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挖掘歷史細節,突顯關鍵人物,全面生動準確地展現中共三大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貢獻。
“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八幡屋磯五郎于1736年創立于長野,是一家創造了“信州特產首推七味”印象的老字號企業。和歌山八幡屋磯五郎零售Lab展覽以創新零售空間為主題,融合文化與科技元素,打造一個沉浸式購物和體驗環境。該展覽聚焦于日常生活與藝術的交融,通過精心設計的展區,展示未來零售模式的核心概念。入口處采用流線型結構和柔和燈光,引導訪客進入一個多層互動區域,首先是中央展示臺,利用投影映射技術呈現商品故事,強調產品與文化背景的關聯,讓觀眾感受到零售的藝術性。
進門序廳形象標識和主題文字,設計紅船造型寓意著共產黨人揚起紅船風帆,賡續堅定理想,百折不奮斗爭精神。通過點睛的亞克力立體紅船、營造出入室第一視覺氛圍。增強深刻文化精神。
陽城煤電思政教育展廳,既是傳承行業精神的 “精神堡壘”,也是傳播紅色文化的 “紅色陣地”。其設計巧妙融合煤電行業的鮮明特質與思政教育的深刻內涵,通過沉浸式體驗場景的營造與創新展示手法的運用,讓每一位參觀者在回溯煤電產業從起步到騰飛的發展歷程中,于光影流轉間觸摸行業脈搏,于互動體驗中感悟初心使命,在潛移默化中領會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與深遠意義。
形象廳形象廳引用學校辦學理念的文字進行藝術化演繹處理,將中國漢字拆開做背景裝飾,空間引用山水為裝飾元素,呈現一種文化氣息濃厚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