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發銀行福州分行精心打造的黨建企業文化展廳,構建起集思想引領、金融實踐、企業擔當與文化浸潤于一體的金融陣地。展廳以四大板塊為脈絡,層層遞進展現多維內涵。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莊重的形象墻與前言,寥寥數語便勾勒出展廳“以思想為魂、以實踐為基”的設計內核。展廳巧妙融合“八閩紅色地圖”展示窗,用可視化的地域紅色資源,串聯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福建的孕育脈絡。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福建的孕育與實踐”篇章,以時間為軸,系統梳理了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的重要理念與實踐探索。設置“習近平在福建的金融印跡”展區,通過1985年至2002年的關鍵時間節點,呈現其對金融工作的前瞻性思考,讓參觀者清晰感知思想形成的實踐根基。
“習近平關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與偉大實踐”篇章,聚焦“防范金融風險”等核心要義,通過案例解析與數據呈現,展現金融工作如何在重要論述指引下服務國家戰略。以“堅持底線思維”“金融賦能”為關鍵詞,搭建起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讓參觀者深刻理解金融“活水”如何精準滴灌實體經濟。
“浦發銀行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篇章,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通過福州分行發展歷史的細節呈現,如重大項目支持、普惠金融實踐等,彰顯金融企業服務地方經濟的責任擔當。
“浦發銀行企業文化及福州分行黨建品牌”篇章,以“凝心聚力、文化興行”為核心,展示企業精神與黨建品牌的深度融合。這里是企業文化的縮影,更是浦發人精神風貌的集中展示,讓參觀者感受到一個有溫度、有擔當的金融企業形象。
這不僅是一個展示空間,更是一個思想交流、精神傳承的平臺。當紅色基因與金融實踐深度融合,當黨建引領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金融事業才能真正扎根人民、服務大局,在新時代展現新作為。

曾幾何時,傳統展廳是 “展板 + 實物” 的靜態組合 —— 文字印在固定展板上,文物鎖在玻璃展柜里,觀眾只能 “遠觀”“默讀”,信息傳遞單調,體驗感薄弱。而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滲透,展廳正經歷一場深刻的 “視覺革命”:靜態展板被動態光影取代,被動觀看變為主動互動,空間從 “陳列容器” 升級為 “動態敘事場”。這場革命的核心,是 “以動態破靜態,以沉浸代旁觀”,讓展廳真正 “活” 起來,成為連接人與內容的鮮活紐帶。

一個公司優秀與否,展示企業展廳設計案例顯得尤為重要。從概念設計、搭建、到施工過程中的信息、聲、光、色及裝飾產品的選擇等,都要求根據企業展廳的設計來展示。那么,展館設計公司企業展廳設計的關鍵要素是什么?

這座精心設計的電子元件科技展廳,不僅是一座知識的寶庫,更是一個沉浸式體驗的未來空間。它巧妙運用前沿科技與藝術化的展廳設計,引領參觀者從電子工業的源頭溯流而上,共同解碼支撐現代文明的“芯”力量。

推開一扇鐫刻著城市記憶的門,蒸籠的氤氳白霧與咖啡機的醇香在空氣中交織,老灶臺上的鐵鍋正翻炒著傳承百年的醬料,而全息投影中,數字化重構的古代食肆正上演著市井煙火——這樣的場景,是否讓你想起某座城市獨有的味道?

展廳中的平面設計是一項綜合性很強且至關重要的工作,它在營造展示氛圍、傳遞展示信息、引導觀眾參觀等方面都發揮著關鍵作用。

把生命歷史比作一條奔涌向前的長河,從涓涓細流至波瀾壯闊,時而舒緩流暢,時而跌宕起伏,徜徉其間,讓觀眾了解生命進化的宏大敘事 , 也是生物界與環境協同演化的歷程,從而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系認識。

當科技的觸角悄然延伸至空間設計,當純凈白色與深邃藍色打破邊界、碰撞交融,一座承載著未來想象的展廳,正以獨特的姿態等待被探索。

許多老舊展廳(如早期博物館、行業展館、企業老展廳)受限于建設年代,存在展陳靜態、互動性弱、信息傳遞低效等問題。但全面拆除重建成本高、周期長,且易破壞原有空間風格與歷史底蘊。此時,“低成本引入多媒體設備,平衡傳統與智能” 的改造策略,成為讓老舊展廳 “老樹發新芽” 的關鍵,既能保留原有特色,又能實現體驗煥新。

新中式設計,扎根于中國深厚的傳統建筑、裝飾與藝術文化,取其精華,并與現代設計相互碰撞,創新重構空間藝術,古韻今風,氤氳東方美學獨特的情調,呈現時尚簡約而又雅致的空間。